潘长勇 王丹超 陶毅 史洁 文/摄
12月13日,凌晨5点40分,中河路体育场路口,随着新建燃气管道的顺利接拢,连续57个夜晚坚守现场的施工员李强忍不住喜极而泣。“太不容易了!‘三场战役’,打了三年,终于平安结束、圆满收官,我也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李强的激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他口中的“三场战役”指的是中河路老旧燃气管网提压改造的“三段”攻坚战,分别为河坊街―西湖大道、西湖大道―庆春路、体育场路―庆春路。涉及老旧管网全长3公里,于2013年在河坊街―西湖大道段打响第一场。
为什么3公里需要耗费3年时间?中河路是贯通南北交通的主干道,位于主城区的核心位置,车流量大、人口密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它下面埋的中压燃气铸铁管道口径大、使用年份长,也是主城区天然气供应贯穿南北的主供管。一旦这条主供管出现任何“闪失”,周边中压B区域的管网供应能力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提压改造期间,燃气集团组织了专业巡检人员,定点、定人、定时、定标准,对该管道开展样板化巡检。
2013年起,杭州市燃气集团把握任何可以改造的时机,逐段更新、分片提压。也许你不会知道,为了确保白天路面交通顺畅,施工人员都进行着“晚十早五”的夜战。为了减少开挖面积,更快地推进工程的实施,2013年,河坊街―西湖大道段的提压改造中,施工人员还首次用上了类似“大肠包小肠”的“穿管”新技术――本来要“开膛破肚”的马路,只打了4个洞,就把“新肚肠”穿了进去。工期缩短不说,基本不影响交通。
最后一段1200米(体育场路―庆春路)的400毫米口径老旧管网改造后,标志着人工煤气时代的中压燃气铸铁管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整个主城区中压管道实现了“以旧换新”,更符合天然气输送需求的钢管和PE管成为主力,为提升杭州品质生活夯实基础。
其实,中河路只是杭城燃气铸铁管提压改造历史的一个缩影。从2007年开始,9年内,杭州市燃气集团共改造调压站49座、水井840只,增加放散阀1548个,更换加油杆2048个、阀门垫片4024只,并完成数十公里铸铁管的提压改造。
截至目前,主城区未改造的中压铸铁管仅剩下3公里!最快到明年1月底,燃气中压铸铁管将全部“旧貌换新颜”,杭州城市燃气的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1
三阶段 三环节
杭城天然气新管道实现全覆盖
杭州燃气的40年,从上世纪70年代使用液化石油气、到1991年用上管道人工煤气、再到2004年接纳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三个阶段”见证了中国城市燃气发展轨迹,也见证了杭州燃气事业成长与变革。液化石油气供应以瓶装为主,小区气化为辅;人工煤气是以煤为主要原料制取的可燃气体,含水蒸汽、一氧化碳,通过管道供应;天然气无色、无味、无毒,其热值是人工煤气的两倍,是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
杭州市从2000年开始有关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的筹备工作,2002年进入建设阶段并于2004年7月正式接纳“西气东输”天然气入杭,2005年11月主城区全面完成天然气转换。进入杭城的天然气,途经高、中、低压输气管道“三个环节”,走进大街小巷,温暖千家万户。
目前,杭州市域高压管网“多点接气、环状供气”格局基本形成,具备了城市燃气必须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日调峰、时调峰功能。4座门站向省管网接气,高压管容储气量193万立方米左右,是当前符合杭州城市特点的最佳储气方式。
主城区(含滨江、下沙)的1715公里中压管网,9座中中压调压站、2200余座中低压调压站,是高压管道天然气输送到3400余公里低压管网,并最终到达终端用户的重要环节。
原用于输送人工煤气的地下燃气管道,按照当时工艺,其管材均为铸铁管,中压运行压力为B级。与钢管相比,铸铁管道接口多(铸铁管每根长度为5―6米,钢管每根12米),且为脆性材质,容易受到地面沉降影响,尤其是接口位置容易发生泄漏。加上人工煤气时代,管道里都设有水井,需要定期抽掉冷凝液,而天然气是干式气体,所以对水井的改造就是第一步。同时,由于铸铁管管道之间连接采用N1型机械接口,直接提高到中压A的运行压力会产生漏气,带来安全隐患,所以管道需逐步换上刚性更好、密封性更佳的钢管。
管道燃气是城市现代化标志之一。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品质提升,市民和企业对天然气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市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后,新建的燃气中压管网按中压A设计,设计压力0.40兆帕,运行压力0.30兆帕,管材全面采用钢制管道。但是人工煤气遗留的“现成的路”处于中压B级(0.10兆帕以下),压力难以满足部分工业用户对供气压力的需求,在部分负荷较集中的地方高峰供气能力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且不能与新建的中压A级区域连通供气。同时,受城市扩张、道路扩建等影响,“现成的路”纳入主干道、快车道,交通流量日益增加,管道运行安全面临挑战。因此,将中压B级管网运行压力提高至A级势在必行。
2
分片转 成环网 管网提压改造三步走
结合用户需求、管网状况,杭州市燃气集团着眼远景供气格局,以“确保安全供气”为前提,按照“分片转换、由外及内、从东向西、由南到北,成环成网”的总体思路,对老旧中压管网“划区逐批分段”实施改造、提压,全面提升城市管网的运行能力、运行安全。
第一步, 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实施了城东、城西中压燃气管道提压改造。
城东提压区域被划分为五个区块,气源点为下沙高中压调压计量站,采用管线阀门加抽盲板实施有效切断的方法,由东向西逐片实施提压。提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确定提压区域后,首先要对区域内的管道设施进行现场勘察,核对图纸,整理汇总资料,逐一梳理管道各项改造、作业记录,调查了解区域内用户用气情况。另外,还要结合历年管网运行和抢修记录,分析管道抢修的规律,若已经运行的管道存在问题,应在提压改造中一并考虑。
管道中的压力升上来之后,检修人员还加大了巡检力度,根据巡检样板,对提压区域内的中压管线每天巡检一次(或24小时两次),确保了管线的平稳和安全过渡。
2008年,随着城市燃气用户的迅速增长,燃气需求量逐年增加,城西管网提压迫在眉睫。解决方案是,对具备提压条件的管网优先进行提压,对不具备条件的先用阀门截断,用中―中压调压站过渡,暂用中压B级管网供应,待条件成熟后实现整体提压。为了方便逐步提压的实施,提压范围划分为三片区域,稳步推进。提压完成后,通过紫金港路连通留祥高中压调压站和西郊高中压调压站,进一步增强了西部中压A区的供气稳定性与事故工况下的供气能力。
第二步,将城东和城西中压管网连通,实现环状供气。
2009年11月,杭州天然气供应首次因恶劣天气出现缺口。当时,北方特大雪情发生,上游用气量大增,位于西气东输一号线末端的杭州,就有点接不上“气”了,这次罕见的“气荒”提醒着燃气人,城市用气规模正在迅速增大,市区局部区域在用气高峰时间段开始出现输配能力与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亟需加快推进提压改造的步伐。
经历了“气荒”后,杭州市加快了应急气源站的规划、建设。并在2010年,拉开燃气管网提压改造的新一轮序幕。由于城东和城西中压管网已经率先实现了提压,如何将它们联通起来,实现环状供气,就成为摆在杭州燃气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0年,虎跑路道路中心线东侧需要埋设一条天然气中压管道,全长约2.3公里,用它来沟通杭州市现有东西部中压A区域。但这个位置正处于西湖景区内,要动一块土都是困难重重。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杭州市燃气集团紧锣密鼓,7月18日开始虎跑路燃气工程施工,战高温、冒酷暑,为了把对景区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所有施工人员通宵作战、克难攻坚,在8月25日就顺利实现了通气。
虎跑路燃气管线的成功敷设并通气,沟通了城市东西部中压A级燃气管网,确保了南片城区的燃气管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全市中压管网成环供气,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同年7月,城北的石祥路提压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它标志着燃气管网中压A区域在城市北部通过石祥路实现了东西部沟通,极大地提高了中压A区域的供应能力,确保了杭城燃气管网的平稳运行。
第三步,打通最后9公里,实现中压管网互联互通。
近年来,老旧管网提压改造进入攻坚阶段,最后一批待改造的铸铁管集中在主城区中心区域,是最老的一批燃气铸铁管,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市中心交通繁忙,人口密集,所有的施工都只能放在夜间(晚10点至早5点)进行,第二天凌晨就要及时恢复路面,确保白天的交通不受影响。杭州市燃气集团只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或配合道路施工同步开挖,或单独审批开挖,先后完成了难度最大的西湖大道延安路口段、中河路段,环城西路等“拦路虎”工程,距离最后的胜利已越来越近。
3
压力升 保障强 为城为民提升五大能力
中压B到中压A,压力提升的一小步,安全保障的一大步。全面实施提压改造,实现“五个提升”,也为杭城燃气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提”供气保障能力。管道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近年来中压A管网未发生大量泄漏的恶性事件;在相同管网条件下,提压后管道输送能力将增大2.2倍,更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压管网的互联互通,优化了中压管网运行工况,供气可靠性大大提升。
“二提”运营管理能力。随着技术和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提压相关技术和制度也逐步建立,对中压A级区域的运行管理重点和难点也正在探索完善。
“三提”组织实施能力。在提压改造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根据用气负荷把整个管网分成若干个区域,分片实施提压改造,这样既可以逐渐积累经验,又可以及时发挥效益,解决高峰供气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提”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力推进管网提压改造工程的同时,燃气人还以创新为动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如中河路中压铸铁管非开挖修复改造中,首次运用穿管技术;阻气板装置获国家专利;引入杭州地图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了GIS系统与杭州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对接。
“五提”团队凝聚能力。整整9年,杭燃人发挥“克服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服务千家万户”的“三千三万”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为杭城燃气保障夯实根基。
2013年1月19日,腊八节,原本是一家人团聚祈福,分享暖粥暖情的温馨时刻。但有一群人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冒着寒冬冷风,奋战在施工现场第一线。
“现在那边情况怎么样?”
“环城东路口子这边已经动工了。”
“好的,庆春路这边交通压力大,作业安全盯把牢。”
熟悉的声音,熟悉的身影,他们便是奋战在施工一线的最美燃气人,如项目经理范建强,施工员竺恩惠、汪小华、何谍,施工前期施建强,阀门维护班魏国吉等。
像范建强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燃气人,还有很多。剩余3公里,剩余30天,燃气人为打好这场“收官战”,不曾停下脚步、不会有丝毫懈怠,为打造这座城市日益坚强、稳固的燃气管网,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杭州市燃气集团全体干部员工把燃气安全视为生命线,以最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城为民用上更充沛的天然气,全力确保城市燃气运行安全。目前,杭州市燃气集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 “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的总要求,以“一丝不苟、滴水不漏、准确无误、万无一失”的总目标,全神贯注、全面动员、全力以赴地做好燃气专项保障工作。